
炎炎夏日,高温如影随形。不少人将中暑视为“小问题”,认为出出汗、喝点水就能缓解,实则不然。了解中暑的诱因、症状与应对措施,是每个夏天都必须掌握的“健康知识”。别再把中暑当成小事,让我们一起认清它、防住它,安全度夏不掉队!
中暑的表现与识别1. 轻度中暑症状
轻度中暑一般是中暑初期,多因久待高温场所而感到不适,主要表现为头晕、疲倦、精神难以集中、汗量增加、显著口渴,可能伴随恶心、消化道不适等反应,此时身体借助出汗散热,但由于水分补充不足或环境温度过高,体温仍可能缓慢升高,很多人常误以为是“没休息好”或“天气太热正常反应”,不够重视,耽误诊治。
2. 热衰竭/热痉挛症状
当中暑未获得及时处理,体内大量水分、盐分丧失时,会演变为热衰竭或热痉挛,此阶段患者通常会有肌肉发生疼痛性抽搐,尤其是在剧烈活动后,多见于腿部、小腿或腹部,热衰竭时,身体尚能出汗,但汗水带走许多盐分,体内钠钾平衡失调,症状还包括想吐、皮肤湿凉、面色不佳、头痛、心率加快、血压降低。
3. 热射病的危急信号
展开剩余64%热射病作为中暑发展的高危形态,多在烈日曝晒或高强度运动后快速发作。体温急剧攀升,核心温度突破40°C,神经系统受损征象包括意识混浊、认知失常、抽搐发作或昏迷状态。伴随体征体现为气促喘息、心律失稳、皮肤干燥无汗,这些表征标志着体温调节机制完全崩溃。
如何科学预防中暑1. 避开高温时段外出
夏季高温多在集中上午10点至下午4点,光照强、气温高,易致中暑。建议将户外活动改在晨间或日落后,必要时带遮阳设备,选荫凉路线;必须外出者,每隔40~60分钟进空调环境调温。心脑血管病患者(尤其服 β 受体阻滞剂者)、老人及学龄前儿童应完全规避该时段外出。
2. 穿着透气衣物、佩戴防晒装备
夏季出门时,穿衣需要“科学防暑”,应尽量选取轻薄、浅色、宽松、透气能力强的棉质或功能性衣物,此类衣物可促进汗液蒸发,帮助身体散热。
3. 合理补水
应主动饮水,而非口渴时再喝,建议喝淡盐水、运动饮品等含电解质饮品,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。剧烈活动、大量出汗或户外作业后,只喝白水易致电解质失衡,引发肌肉抽筋或头晕等,应少喝冰水、甜饮料及含酒精饮品,以防加重体温调节负担,增加中暑风险。
4. 保持室内通风、用空调降温
闷热、通风差的室内也可能中暑,如工棚、旧宿舍、关窗的车内等。酷热时需保持室内空气流动,可开窗、用风扇等减少热量积聚;条件允许时用空调将室温调至26°C左右,长时间用空调需适度通风,避免空气浑浊,室内外温差过大。
【重要提醒: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、诊疗之依据,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】
【来源:岳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周苗】
【编辑:YT 】
发布于:湖南省冠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